最新最快科技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搜索

华菱线缆与中科院探讨核聚变合作

2025年10月29日,华菱线缆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举行座谈,共商可控核聚变技术产业化路径。此次交流在安徽合肥举行,双方围绕产学研协同、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用线缆配套等议题展开讨论。华菱线缆拥有核级电缆产品,并正参与极端环境下聚变用线缆研发,技术方向与中科院等离子体所高度契合。此次会谈...

中科院香港与华为联合发布CARES 3.0

2025年10月28日,第三届香港具身智能医疗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CAIR)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推出新一代医疗AI大模型CARES 3.0。该模型基于华为AI算力集群平台训练,整合12个以上原生多模态医学数据集,可理解CT、MRI、X光等医学影像,支持智能诊断与报告生...

中科院研发“纳米标记机器人”,突破癌症免疫治疗瓶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团队在《自然》发表研究,创新性将邻近标记技术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团队开发出可响应深红光或超声波的工程化纳米酶,通过PATCH策略在癌细胞表面原位构建高密度人工抗原簇,显著增强T细胞识别与杀伤能力。该技术成功在动物模型中清除肿瘤并激发系统性免疫反应,为...

中科院团队研发光热空气集水自驱动系统实现绿色制氢突破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尹华杰研究员团队在光热空气集水自驱动生产绿色氢能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系统基于有序多孔碳材料构建空气集水吸附剂,耦合质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可在干旱环境中高效捕获空气中的水分并实现太阳能驱动的绿色制氢。实验表明,该系统在40%相对湿度下吸水量达0.49升/...

中国稀土集团与中科院院士共商科技创新

人民财讯8月23日电 ,8月22日,中国稀土集团董事长刘雷云在总部会见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一行,双方围绕稀土产业科技创新及'自超滑'根技术等议题展开交流。刘雷云指出,'自超滑'技术在微特电机领域的应用有望延伸稀土产业链,并推动其在高端无人装备和航空航天装备中的战略性应用。郑泉水表示,将加强合作,...

中科院揭示大脑皮层与白质纤维关系

8月1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宣布,科研人员成功揭示了人类大脑皮层形态与白质纤维连接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将这种稳定且个体独特的关系称为'白质纤维-皮层几何耦合'(TGC)。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论文通讯作者樊令仲表示,TGC可像指纹一样用于个体识别,且大脑结构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

中科院Q5人形机器人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 实现0.1毫米级柔性插接技术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最新一代Q5机器人展示了插接手机充电线的高精度操作能力,这一技能体现了其精准柔性线缆插接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表示,Q5机器人实现了0.1毫米的装配精度,尤其在软性材料操作中表现出色,这对工业磨抛、装配等场景至...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发布HYPIR图像复原大模型,实现高效高清修复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董超团队发布新一代图像复原大模型HYPIR,相较传统扩散模型,其修复速度提升数十倍,且支持8K级高清生成,在文字保真、细节控制和用户交互方面表现突出。HYPIR采用单步对抗生成模型训练,省去多步推理与模型蒸馏过程,推理仅需1.7秒。该模型已在老照片修复、影视复原及高分辨...

中科院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助力科研智能化升级

中国科学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该模型深度融合波、谱、场等多种科学模态数据,具备科学文献萃取、知识推理与工具调度等核心能力。通过异构混合专家架构,集成自主研发专用模型,并融合AlphaFold等专业系统,实现科研流程的高效协同。目前,模型已在生命科学、高能物...

中科院研发新型闪烁屏 提升快中子成像分辨率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孙承华团队通过一步无溶剂熔融淬火方法,成功研发一种混合金属卤化物高透明玻璃态闪烁屏。该闪烁屏透过率超70%,光输出为同等厚度商用产品的三倍,显著提升快中子成像空间分辨率。此项技术突破将推动快中子成像在大型设备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中科院团队在量子摩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润滑课题组在量子摩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固体和固体界面量子摩擦现象,系统构建了电子、声子耗散与摩擦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拓扑应变诱导的量子态调控摩擦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团队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纳米...

中科院团队开发新型纳米降解剂 mitoNIDs 精准破坏肿瘤细胞线粒体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名为 mitoNIDs 的纳米降解剂,能够精准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自毁,从而增强 CD8+ T 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效率。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不仅提供能量,还参与免疫抑制,使其逃避免疫攻击。mitoNIDs 采用纳米诱导临近技术,通过金纳米颗粒连接线粒体靶向肽和...

中科院团队研发底栖动物智能识别系统 实现全程自动化检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团队依托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成功研发底栖动物智能识别系统,实现从图像采集到数据分析的全程自动化检测。该系统基于YOLO和Vision-Transformer算法框架,结合多尺度注意力模块与重叠识别算法,有效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精度。系统可识别350余属种底栖动物,常见种类准确率超90...

中科院团队实现甲醇合成蔗糖,开启人工制糖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近日首次构建体外生物转化系统,成功实现甲醇合成蔗糖,突破传统依赖甘蔗和甜菜种植的制糖方式。该研究通过非天然蔗糖合成路径,构建"分子生产线",显著降低反应步骤与能耗。科研人员进一步将甲醇等非粮低碳分子转化为蔗糖,浓度达14g/L,并可拓展至低分子量淀粉、纤维寡...

中科院研发出高性能MEMS快反镜 助力卫星激光通信精度提升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近日成功研制出一款集成角度传感器的高性能MEMS快反镜,为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提供了更精准的光束控制解决方案。该器件镜面尺寸大、封装体积小,仅1元硬币大小,却具备μrad级指向精度,可分辨1000公里外物体0.3米的位置变化。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机械快反镜体积大、功耗...

中科院团队突破: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自发形成类人概念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神经计算与脑机交互课题组与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团队取得重大发现。该团队通过行为实验与神经影像分析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能够自发形成与人类高度相似的物体概念表征系统。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期刊。研究表明,多模态大模型不仅能识...

高澜股份参与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项目提供热管理产品

6月3日,高澜股份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参与了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试验装置项目,为其提供热管理产品。此外,高澜股份还参与了散裂中子源等核物理实验项目。尽管该类业务占公司整体业务比例较小,但彰显了公司在热管理技术领域的实力与贡献。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

中科院团队研发神奇贴片 仅需1分钟即可辨别食品新鲜度

[太平洋科技快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可逆的水凝胶荧光传感器,能够实现食品新鲜度的快速检测。该团队研发的这款食品新鲜度检测工具形似一块柔软的姜黄色小膏药,厚度仅 1 毫米,外观呈半透明状。使用时仅需将这枚小巧的贴片直接贴附...

中科院团队研发出可逆水凝胶传感器 1分钟快速检测食品新鲜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蒋长龙、杨亮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逆水凝胶荧光传感器,可快速检测肉类、鱼类等食品的新鲜度。该传感器外观为1mm厚的姜黄色柔性贴片,贴附在食品表面约1分钟后,颜色会随生物胺浓度变化从姜黄色转为橘色。通过980nm激光器观测,荧光颜色还可由绿变红,精准反映...

中科院理化所实现废弃PET制备可降解塑料PGA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勇研究员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电催化重整技术,成功将废弃塑料PET转化为生物可降解塑料PGA。该方法解决了传统PGA制备工艺中依赖高毒性前驱体的问题,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至约1240.12美元/吨,接近通用聚烯烃塑料成本。研究还优化了乙醇酸的时空产率及提纯技术,为废弃塑料资源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