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二号中继星在轨14个月 多项科学探测获突破性成果”
我国探月工程再传捷报。自2024年3月发射以来,鹊桥二号中继星已在轨稳定运行14个月,其搭载的3台科学载荷取得阶段性进展。极紫外相机成功拍摄国际首幅83.4纳米波段电离层全景图像,为研究太阳活动对等离子体层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捕获了地球磁层平静期、磁暴期间的高分辨率能量中...
我国探月工程再传捷报。自2024年3月发射以来,鹊桥二号中继星已在轨稳定运行14个月,其搭载的3台科学载荷取得阶段性进展。极紫外相机成功拍摄国际首幅83.4纳米波段电离层全景图像,为研究太阳活动对等离子体层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捕获了地球磁层平静期、磁暴期间的高分辨率能量中...
5月18日,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准备后转入发射区。后续将进行功能检查与联合测试,计划5月底择机发射。任务包括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及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广州海关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辐射探测"机器狗"在佛山市珠江货运码头、北滘港等地正式投入应用。这是海关系统首次引入四足机器人参与监管作业,标志着智慧海关建设迈出新步伐。据悉,这款"机器狗"集辐射探测、场所巡查、辅助查验等功能于一体,可高效协助关员完成放射性货物检测等任务。此前,南京海...
近日,中国气象局传来好消息,我国自主研发的机载大气参数测量系统及热线含水量仪(LWC)在无人机外场比对测试中表现优异。测试数据表明,该系统在经度、纬度、海拔、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等关键参数的测量上,与进口设备一致性达99%以上,展现出高精准度和稳定性。该设备融合了先进传感元件、微电技术及专...
5月10日,中国气象局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机载大气参数测量系统及热线含水量仪(LWC)完成无人机外场比对测试。测试显示,该系统在经度、纬度、海拔、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等参数的数据采集上,与进口设备一致性超99%,表现优异。这标志着国产设备运行稳定且精准,可为人工影响天气及低空气象探测提供重要支...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近地空间预警系统监测显示,5月10日14时24分,滞留地球轨道53年的宇宙-482金星探测器残骸进入大气层,最终坠入印尼雅加达以西的印度洋。该探测器是苏联"金星8号"的姊妹型号,原计划执行金星探测任务,但因1972年发射时火箭故障未能脱离地球轨道。1981年,其主体结构已在大气层烧毁,剩余...
近日,苏联1972年发射的"宇宙-482"自动探测器坠入雅加达以西的印度洋海域。该探测器原计划前往金星,因助推器故障未能脱离地球轨道,随着时间推移高度降低,最终重返大气层坠落。探测器直径约一米,重量不足500公斤。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5月10日,苏联1972年发射的'宇宙-482'探测器因助推器故障未能飞往金星,长期滞留地球轨道。近日,该装置在雅加达以西的印度洋坠落。这枚直径约一米、重不足500公斤的探测器,历经53载太空漂泊后重返地球。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5月10日,苏联1972年发射的"宇宙-482"探测器在雅加达以西的印度洋坠落。该探测器原计划飞往金星,因助推器故障未能脱离地球轨道,长期滞留太空。随着轨道高度逐渐降低,最终重返大气层。探测器直径约一米,重不足500公斤。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据央视新闻报道,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今日在西藏昌都启动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旨在研究冰川发育规律和消融变化,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此次探测聚焦仁龙巴冰川,作为西藏著名的海洋性冰川,其独特的中低纬度地理位置和原始状态为研究提供了宝贵样本。调查队员将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点...
5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藏昌都开展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调查点位海拔超4700米,旨在掌握冰川发育规律和消融变化。通过卫星遥感、直升机航空物探及地面综合调查等技术,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获取冰川范围与厚度信息,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
5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藏昌都启动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调查点位海拔超4700米,旨在掌握冰川发育规律与消融变化。通过卫星遥感、直升机航空物探及地面调查等手段,构建星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获取冰川范围与厚度数据,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撑。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
4月23日,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以"探索浩瀚宇宙、开发太空资源"为主题,重点讨论了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现状与未来。南京大学方成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太阳物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羲和二号"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的进展。该工程由南京大学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
国际研究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论文,宣布首次明确探测到一颗在太空中独自漂流的孤立黑洞。这一发现证实了该团队数年前的推测,解决了此前关于该天体是黑洞还是中子星的争议。研究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盖亚探测器的数据,通过微引力透镜效应观测到该黑洞。分析显示,其质量约为太阳的七倍,远...
美国宇航局(NASA)的"露西"号探测器将于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1点51分近距离飞越小行星"唐纳德・约翰逊",这是其12年任务中的第二次小行星探测目标。该小行星以发现著名古人类化石"露西"的科学家命名,位于主小行星带,探测器将在960公里处对其进行观测。飞越期间,"露西"号将利用三台仪器采集数据,并与小行...
日本TDK公司15日宣布,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自旋光电探测器",其响应延迟仅为20皮秒,速度达到传统半导体光电探测器的十倍。该技术基于TDK成熟的单晶基板MTJ磁隧道节技术,此前已应用于数十亿个机械硬盘磁头。TDK表示,这款探测器克服了半导体器件在短波长下的物理限制,并具备优异的抗宇宙辐射性能,适合航...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宣布,小行星采样探测器"隼鸟二号"在深空航行期间因检测到异常,于3月21日自动切换至安全模式。目前,JAXA团队正调查异常原因及其对任务的影响,通信状态保持稳定。"隼鸟二号"于2020年12月成功将小行星"龙宫"的样本送回地球,随后启程前往新目标--小行星1998 KY26,预计2031...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平三号A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地面雷达设备标校和RCS测量,并为光学设备成像试验、低轨空间环境探测及大气空间环境测量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优化轨道预报模型。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
本周早些时候,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二次近距离飞掠太阳的任务。这艘汽车大小的探测器以每小时69.2万公里的速度,在距离太阳表面约610万公里范围内飞行,与此前创下的记录持平。此次飞掠中,探测器搭载的四台科学仪器收集了来自太阳日冕的太阳风数据,为研究太阳风及相关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科...
美国宇航局的"露西"号探测器计划于2025年4月20日飞掠Donaldjohanson小行星。这颗直径约4公里的小行星属于小行星带内层的碳质埃里斯唐尼亚型,由天文学家Schelte Bus于1981年在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发现。科学家推测,Donaldjohanson形成于约1.5亿年前的一次大型天体碰撞事件,其独特的纺锤形结构和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