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科技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搜索

我国首次完成载人月球探测着陆起飞试验

我国6日在河北怀来县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成功完成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这是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的关键节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器在地外天体的着陆与起飞试验。试验工况复杂、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标志着我国在载人月球探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免责声明: ...

NASA月球探测任务Lunar Trailblazer正式终结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Lunar Trailblazer月球探测任务已正式结束。该任务原计划绘制月球表面高分辨率水资源地图,以支持未来月球探索及理解太阳系水循环。Lunar Trailblazer于2月26日搭乘SpaceX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次日与地面控制中心失联。NASA表示,失联后未能恢复双向通信,无法调整航天器...

“安德斯地出”陨石坑助力木星探测器校准仪器,为寻找外星生命铺路

欧洲航天局(ESA)的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在飞越月球时,利用著名的"安德斯地出"陨石坑对其关键仪器--冰卫星探索雷达(RIME)进行了测试。该陨石坑因阿波罗8号任务中拍摄的"地出"照片而闻名,2018年更名为"安德斯地出"以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测试中,科学家关闭了JUICE的其他仪器,确保RIME能精准测量陨石...

小型探测器首次捕捉罕见中微子散射

近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MPIK)团队利用一个质量不足3公斤的小型探测器,成功观测到罕见的中微子散射效应,为中微子探测技术开辟新路径。该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标志着在探索中微子基本性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微子质量极小,且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探测难度极大。此...

美研究团队利用量子网络探测弯曲时空量子效应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6日,据《物理学评论X辑-量子》最新报道,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方法,利用量子网络测试量子理论在弯曲时空中的表现。该研究首次将量子网络应用于基础物理问题实验,为探索量子与引力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路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坤润晟焱获近千万元天使投资,加速核辐射探测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创新

坤润晟焱专注于核辐射探测仪器研发及物联网跟踪、控制技术的系统集成,掌握伽玛能谱测量、核成分分析软件开发等多项核心技术。公司已推出应用于核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物质携带识别及元素成分在线检测的产品,并将自主专利技术嵌入移动放射源定位、罐体动作识别等物联网场景。近日,太仓市天使投资基金...

我国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成功实现首光观测

据央视报道,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建设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AliCPT-1)近日建成,并成功实现首光观测。该项目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的山脊上,是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实验成功获取了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前沿科学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原初...

长征四号丙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 用于空间环境探测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今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3次飞行,再次展现了我国航天发射任务的可靠性与...

火星尘卷风或引发闪电,探测器安全引担忧

最新研究表明,火星上的尘卷风可能因电荷积累产生电流,甚至引发闪电,这为火星探测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以色列雷赫曼大学教授约阿夫・耶尔指出,带电尘埃可能附着在探测器的导电部件上,影响太阳能获取、通信系统及移动能力。印度物理研究所瓦伦・谢尔团队通过计算机模型发现,火星尘卷风内尘埃颗粒的摩擦...

NASA旅行者探测器发现太阳系边缘存在高温“火墙”

美国宇航局(NASA)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在太阳系边缘发现了一道高温"火墙",这一屏障位于日球层顶,即太阳风与星际空间交汇的边界。科学家解释,太阳风在日球层顶与星际介质碰撞,形成压力平衡,导致太阳风反射并形成类似船舶航行时的弓形波。探测器测量显示,"火墙"温度高达3万至5万开尔文,但由于...

天问二号传回地月影像图,探测器状态良好

国家航天局今日发布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清晰展现地球与月球的相对位置。图像分别于探测器距地球和月球均为约59万千米时拍摄,经地面科研人员处理制作完成。目前,天问二号已在轨运行超过33天,与地球距离超过1200万千米,设备运行稳定,工况良好。此次影像回传进一步验证了探测器的飞行控...

哈铁科技红外光子传感器应用于铁路轴温探测系统

6月23日,哈铁科技表示,其自主研发的红外光子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铁路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该传感器融合了直流放大与自适应校准等技术,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原采购元件,提升了铁路安全监测水平。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科学家首次探测到穿透人脑的光信号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团队近日成功探测到穿越成年人完整头骨的光信号。这一突破发表于《神经光子学》杂志,有望推动开发新型深部脑成像设备,实现对更深层脑组织的探测,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新工具。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地面望远镜首次探测到“宇宙黎明”偏振微波信号

美国科学家利用智利安第斯山脉的地面望远镜,成功观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的偏振微波信号。这是地基设备首次捕捉到通常需借助太空望远镜才能探测的微弱信号,揭示了宇宙诞生后几亿年的神秘时期"宇宙黎明"。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为理解早期宇宙提供了新视角。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

天问二号探测器太阳翼展开如中国团扇 已飞行超300万公里

国家航天局今日公布了天问二号探测器最新传回的在轨飞行照片,展示了其圆形柔性太阳翼完全展开的姿态,形似中国传统团扇。该探测器于5月29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目前已在轨运行超过8天,距离地球超300万公里,工况良好。为满足远距离探测的供电需求,天问二号特别配置了圆形柔性太阳翼,以支持其...

天问二号发射成功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此次任务目标是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科学探测。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此类任务,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成功发射,开启采样返回新征程

5月29日1时31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标志着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启动。天问二号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采集样品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任务预计持续两年半,探测器将在一年后抵达目标小行星,完成采样后于7个月内返回地球...

天问二号成功发射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之旅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此次任务旨在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并采样返回。火箭飞行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太阳翼正常展开,标志着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天都一号”成功进入地月共振轨道 为深空探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据深空探测实验室消息,"天都一号"地月通导技术试验星近日成功完成关键变轨,进入地月空间3: 1共振轨道,成为首个实现该轨道飞行的探测器。此次变轨验证了复杂引力环境下的轨道控制技术,为未来地月空间开发奠定重要基础。3: 1共振轨道具有低能耗、周期性往返地月等优势,适用于长期深空任务。天都一号与...

天问二号计划5月29日发射,将完成多项深空探测任务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定于5月29日实施发射。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序开展,长征三号乙遥一一〇运载火箭即将进行推进剂加注。此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及功能检查,与运载火箭顺利对接。发射场系统间合练也已结束。此次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