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主题活动,召开了“6G通信产业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宣讲发布会”,会上发布了《6G通信技术专利发展状况报告》。
《报告》显示,全球6G通信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项,其中卫星通信技术领域25509项,来自我们国家的专利申请量最多,达到9159件,占比达31%。
据悉,我国乃至全球6G研发的大幕已经拉开,均在争先抢占战略性的6G技术高地。例如此前诺基亚芬兰发布全球首份6G白皮书,美国也从2018年开始6G研究并率先在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开始研究。
我国现已全面启动了6G研发,科技部早在2019年11月就启动了由37家产学研机构参与的6G技术研发IMT-2030推进组,并召开多场研讨会。
此外,通信领域相关的标准组织ITU和3GPP对于6G相关标准的制定也给出了计划时间表。这一切都说明6G研发迫在眉睫。不过《报告》也指出,虽然我国申请贡献超三成,但中国创新主体未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全球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申请人中,包括日本NEC公司、韩国大宇通信公司、日本三菱电子公司、韩国电信研究院、韩国三星电子、美国修斯网络系统公司、日本NTT公司、美国高通公司和美国卫讯公司。这些都是专业的通信厂商和研究机构,而我国仅有电子科技大学1家高校位列全球申请第八位,厂商、运营商和科研机构均缺席。
也就是说,虽然专利数量上我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实际上没有一家企业类型的创新主体。不过好消息是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引领6G通信技术的基础研发创新,并在部分领域已经领先。
具体来看,《报告》进一步针对太赫兹技术、空天海一体化技术、确定性网络技术、基于AI的空口技术等6G通信的四大关键技术专利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
太赫兹技术涉及太赫兹技术的全球专利申请总量为7737项,来自我国的太赫兹技术专利申请最多(3118项,约合3634件,美国仅1585项),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40%。
空天海地一体化技术6G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建构地面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及深海远洋网络融合的实现空天海地一体化的全球连接。其中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总量为25509项,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多,达到9159件,占比31%。
确定性网络技术高可靠、低时延的确定性网络技术将在6G时代成熟并广泛应用。确定性网络领域全球专利申请总量为1034项,美国在确定性网络技术方面优势明显,专利申请量最多(573项),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55%。
对于现状,《报告》给出了五点建议:
(一)发挥自身优势力量,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二)关注国外先发优势技术,深挖自身潜在研发实力
(三)整合国内产学研优势资源,推动专利成果转化
(四)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降低技术依赖
(五)专利和开源相结合,打造良好技术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