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古老侏罗纪鸟类化石在福建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在福建省政和县发现了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政和八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早在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5亿年)就已经出现。研究团队通过长达一年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在福建省政和县发现了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政和八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早在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5亿年)就已经出现。研究团队通过长达一年的...
会泽滇双翼鱼生态复原图 (罗彦超、马萌绘,罗彦超供图)A,会泽滇双翼鱼犁骨细节;B,会泽滇双翼鱼副蝶骨细节;C,会泽滇双翼鱼翼骨与齿板细节。比例尺为5mm。(罗彦超供图)"它产自云南曲靖会泽县,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9种泥盆纪肺鱼。据此,我们揭秘了肺鱼'吃饭'的新方式。"4月1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山显任,在《亚洲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志留纪真盔甲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在江西武宁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约4.38亿年前)清水组中首次发现的早期真盔甲鱼类的两个新物种--俊卿清水鱼和刺猬安吉鱼。这是真盔甲鱼类在赣西北地区下...
俊卿清水鱼(左)和刺猬安吉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俊卿清水鱼化石照片与复原图(盖志琨摄、冯鸣娟绘)这是真盔甲鱼类在赣西北地区下红层中的首次发现,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鱼类化石记录,相关研究不仅进一步厘清了早期真盔甲鱼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丰富了对于盔甲鱼亚纲早期演化、辐射...
鲲鹏翼龙复原图原标题: 翼龙食团以古鳕鱼为主与食团共同保存的两件中国鲲鹏翼龙化石。(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供图)这一研究2月7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 B辑》关于中国古生物的专辑上。食团是食肉动物在进食后把不能消化的东西在消化道里积存成的小团,然后吐出的丸状物。现生很多脊椎动...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部主管、古生物学博士贺一鸣介绍,包括猫科在内的所有食肉动物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4000万至5000万年前的小古猫类。小古猫外形像猫,头颅较长,用手掌和脚掌走路,有适合奔跑的腰椎、发达的大脑和锋利的牙齿。随着小古猫的后代分化,其中的一支进化出了现在的猫科。小古猫复原图。中科...
时隔30年,最大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再次现身云南曲靖"古鱼王国"。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孟馨媛、副研究员盖志琨,在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向世人公布了这一消息。他们通过对4.2亿年前漫游憨鱼新材料的研究,揭开了漫游憨鱼头甲腹面的秘密,为人类了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孟馨媛在副研究员盖志琨指导下,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对4.2亿年前无颌类盔甲鱼漫游憨鱼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时隔30年后,最大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再次现身云南曲靖"古鱼王国",并揭示出其具有现生魔鬼鱼一样的腹面鳃孔,为探讨盔甲...
据中科院消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山西阳泉地区发现了2.9亿年前的史前巨鲨--瓣齿鲨。中文科技新闻最新IT资讯这是在中国第一次发现瓣齿鲨属的牙齿化石,刷新了瓣齿鲨属在全世界的化石分布纪录,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中文科技新闻最新科技资讯2.9亿年前,也...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7月2日消息,国际小行星委员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 "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21年7月2日上午,何...
7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文称,国际小行星委员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述文章介绍,小行星是目前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