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科技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搜索

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成功3D打印功能性肌肉组织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G-FLight"生物制造系统,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成功实现人体肌肉组织的3D打印。由于地球重力会对生物墨水造成压力,影响肌纤维精细结构的构建,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成为理想制造条件。此次突破不仅为未来按需打印可移植器官提供可能,也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问题带来新希望。同...

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因空间碎片撞击推迟 航天员在轨状态良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1月5日宣布,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为确保航天员安全决定推迟返回任务。目前工程团队已启动应急预案,全面开展飞船安全性评估和系统调试工作。据悉,空间站组合体运行正常,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驻留180余天,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新纪录。在轨期间,航天...

微重力下3D打印人体肌肉组织成功

2025年11月5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研究称,已在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造出结构精确的人体肌肉组织。该技术通过特殊生物墨水与打印工艺,在地面模拟的微重力条件下形成高保真度肌肉组织模型。此项成果有助于深入研究疾病机制和新药测试,同时为太空环境下...

欧洲航天局启动HOBI-WAN项目验证太空营养新方案

欧洲航天局(ESA)正式启动HOBI-WAN项目研究阶段,探索宇航员在长期月球或火星任务中实现食物自给的新路径。该项目聚焦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利用氢氧化细菌生产富含蛋白质的粉末Solein,替代传统依赖地球补给的食物供应模式。OHB System AG携手芬兰企业Solar Foods,共同开发适用于太空的气体发酵技术。Solein...

Catalyx Space获54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加速可回收太空实验室建设

美国太空基础设施企业Catalyx Space近日完成54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Outlander VC领投,多家机构跟投。该公司专注于打造具备自主再入大气层能力的可回收太空实验室,其核心技术涵盖轻量级航天器平台、再入与回收系统、地面站软件及适用于小型卫星的非罐式部署标准。通过提供低成本、高频率的微重力测试...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第三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

据报道,北京时间22时47分,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王杰在机械臂辅助下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本次任务历时6.5小时,航天员完成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巡检等关键作业。指令长陈冬凭借此次任务,以6次出舱纪录成为中国舱外活动次数最多的航天员。目...

亚洲首座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成功开展小鼠生命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建的亚洲首个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今日启动生命科学实验,首次在地面实现小鼠微重力环境研究。这座44米高的实验装置通过两组直线电机将实验舱以每秒20米的速度垂直弹射,在上升与下落过程中可提供4秒有效微重力时间。本次实验将6只注射药物的小白鼠置于直径1.2米的实验舱,研...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开展第四次出舱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自8月15日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以来,乘组持续推进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及空间新技术等领域的实验与应用工作,并完成医疗救护训练、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及站内环境监测、设备维护等多项日常任务。目前,空间站...

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多项空间站科学实验

据央视报道,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过去一周持续推进在轨工作任务,取得多项科学实验进展。乘组完成了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进舱及第三批实验样本回收,相关研究将推动柔性太阳翼、月球基地建设材料等空间应用发展。航天医学方面,航天员开展了精细动作测量测试,探究微重力条件下人体适应性机制。此外,微...

我国发布首型太空旅游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2025年9月9日,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发布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力鸿系列。该飞行器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能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太空旅游服务。同时,它还可作为太空科学研究实验平台,用于解决微重力、空间辐射等关键科学问题,支撑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战略...

磁场助力微重力高效制氧,太空生命支持技术取得新突破

美国科研团队近日利用商用钕磁铁,通过磁性分离技术在微重力环境下显著提升水电解制氧效率,最高增幅达240%。该方法基于水和氧气泡的抗磁性,在磁场作用下引导气泡分离并收集,无需依赖传统离心设备。实验在德国不来梅大学146米高微重力塔中进行,结果显示磁性分离系统相较机械方式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具...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第三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

据报道,北京时间22时47分,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王杰在机械臂辅助下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本次任务历时6.5小时,航天员完成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巡检等关键作业。指令长陈冬凭借此次任务,以6次出舱纪录成为中国舱外活动次数最多的航天员。目...

太空实验揭秘:科学家研究细菌在微重力下的行为变化

在国际空间站,一项由以色列沙巴医疗中心与美国公司Space Tango联合开展的实验正引发关注。作为Crew-11任务的一部分,科学家将大肠杆菌、伤寒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送入太空,观察其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长与基因表达变化。实验通过对比太空与地球上的细菌培养结果,旨在揭示微重力对细菌传播方式和耐药性的影...

空天智能机构微重力实验室启用 助力地面模拟在轨操控测试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宣布,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空天智能机构微重力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该实验室采用10万级洁净环境标准,并建成面积超200平方米的气浮微重力试验平台,为空天领域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针对在轨微重力环境模拟的挑战,实验室创新推出基于数字孪生的三态映射综合镜像微重力...

微重力环境加速肌肉退化,电刺激或成未来解决方案

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SpaceX CRS-25任务将两组不同年龄人群的肌肉微组织样本送往国际空间站(ISS),以研究微重力对肌肉的影响。实验显示,原本强度约为老年组两倍的年轻肌肉组织,在微重力环境下迅速退化,蛋白质水平下降,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与老年组更为相似。肌肉流失不仅影响美观,更关乎活动能力...

我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问世,六足设计适应微重力环境

随着地球资源日益紧张,太空采矿成为未来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近日,我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在中国矿业大学成功研发。该机器人由刘新华教授团队设计,采用独特的六足模式,结合三个轮足和三个爪足,以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在月球等低重力环境中,传统钻探技术面临挑战。为解决失重导致的漂移问题,科研团队...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忙于太空行走准备和微重力研究

国际空间站的三名最新乘员正在适应轨道上的生活,因为他们开始了为期六个半月的地球轨道任务。搭乘宇航员Oleg Artemyev、Sergey Korsakov和 Denis Matveev的"联盟MS-21"载人飞船在上周五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后不到三个半小时就与空间站的Prichal舱对接。Artemyev正在开始他在轨道实验室的第三次任务,他上...

国际空间站开始利用微重力环境启动皮肤老化和癌症研究

失重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观察在地球引力下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包括微生物、植物和人类在内的生物界对微重力的反应发生了变化,观察结果有助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规划更远的太空任务。地球上的医生也利用这些信息来改善地面上的许多治疗和条件。周一在天鹅座太空货运飞船上运送的两个新的生...

ISS正在进行微重力环境适应实验并在为下周的货运任务做准备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宇航员如何适应微重力环境,而这可能会给为未来行星、卫星或小行星任务设计的航天器界面带来影响。NASA飞行工程师Raja Chari和Kayla Barron周三轮流将自己绑在哥伦布实验舱的一个专门座位上展开GRIP研究。然后两人在抓着一个控制装置的同时做了一系列动作以此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