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视觉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复旦大学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通过将含多荧光发射的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结合,成功让人类感知到近红外光(700-2500纳米)的时间、空间及色彩信息。这一技术基于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对红、绿、蓝三原色的响应原理,利用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将不可见的近红外光转化为可见光。
研究团队在单个纳米颗粒中构建了三个独立的上转换发光区域,确保不同波长的近红外光能被准确转换为红、绿、蓝三种可见光,从而实现对“复色光”的识别。志愿者佩戴该隐形眼镜后,可感知并区分多种近红外图案,展现了技术的可行性。
这项成果不仅拓展了人类视觉的范围,还为医疗、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可能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已发表于《细胞》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