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重新评估火星改造可行性,探讨人类移民可能
最新发表在《自然天文学》的研究重新审视了火星改造的科学可能性。由先锋研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共同撰写的论文指出,过去30年火星科学、地球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为评估火星宜居性提供了新依据。研究合著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行星科学家Nina Lanza表示,自1991年以来,火星改造研究长期停...
最新发表在《自然天文学》的研究重新审视了火星改造的科学可能性。由先锋研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共同撰写的论文指出,过去30年火星科学、地球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为评估火星宜居性提供了新依据。研究合著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行星科学家Nina Lanza表示,自1991年以来,火星改造研究长期停...
7月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与阿里健康联合发布"科学减重标准"。该标准明确指出,减重应依据BMI数值,针对BMI≥28的肥胖人群及BMI≥24且伴有体重相关合并症的人群。标准强调科学减重是长期健康管理过程,需通过营养管理、药物治疗和运动干预实现阶段性目标,3个月内至少减重3%,6个月...
我国科研团队提出基于碳纳米管的"延迟发射"机制,利用7飞秒激光脉冲实现0.3电子伏特能量展宽与13飞秒电子脉冲。这一成果突破了传统电子源在能量扩散与脉冲宽度间的折中限制,为实现飞秒时间分辨与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提供了新路径。研究发现,碳纳米管尖端在激光照射后引发电子集体振荡,并通...
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功绘制出全球首个1微米分辨率的小鼠全脑三维脑区及立体定位图谱(STAM),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该图谱基于自主研发的成像技术,将小鼠大脑转化为"水晶脑",获取超过3万张亚微米级切片图像,并首次标注916个脑区,其中2...
2025年7月2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我国科研团队在脑图谱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该团队成功绘制出小鼠全脑的三维分区及立体定位图谱,分辨率高达1微米的各向同性水平,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精准的可视化工具。这项技术突破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推动神经科学的发展。免责声明: ...
6月24日,科技媒体phys报道称,科学家通过实验首次在量子尺度上验证了物理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发现为构建用于计算、通信和传感的复杂量子态提供了新路径。实验表明,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单个光子也具有明确的轨道角动量(OAM),且其变化必须遵循守恒规则。当一个OAM为零的光子...
中析生物近日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标志着其在生命科学自动化领域的持续深耕获得资本认可。本轮融资由中信建投资本领投,启明创投继续加码支持。作为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中析生物凭借先进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技术积累,为全球实验室提供高效、稳定的液体处理自动化产品与服务。公...
近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科学家基于量子效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无需外部光源的自发光生物传感器。该技术有望推动光学生物传感在医疗诊断与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杂志。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4月13日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 ,我国科学家近日设计出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 成功实现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100公里,听起来并不算远,但这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 此前公开发表的成果中,量子直接通信的最长距离为18公里),有助于实现无中继条件下城际...
国际科研团队通过改造啤酒酵母,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效生产大环多肽药物的创新技术。这项由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及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研究人员将普通酿酒酵母改造成能自主合成大环肽的"微型工厂",每个细胞在产生...
明基旗下电竞品牌卓威(ZOWIE)近日宣布,将在荷兰埃因霍温建立其首个欧洲运动科学实验室,专注于将运动科学研究应用于电竞外设设计,以服务快速增长的欧洲电竞市场。该实验室展示了多款原型设备,包括结合动作捕捉和肌电图(EMG)传感器的技术方案,可实时监测用户操作鼠标时的关节角度、运动速度及肌肉活动...
在自然界中,部分动物如壁虎、蝾螈具备组织再生"超能力",而人类等高等哺乳动物却只能通过结疤愈合。为何进化过程中丢失了这种能力?我国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小鼠耳廓发现,激活Aldh1a2基因可恢复其再生能力。研究揭示,Aldh1a2基因表达不足导致视黄酸合成受限,是小鼠无法再生耳廓的关键原因。兔子因保留多个...
近日,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首次发现Aldh1a2基因表达不足导致视黄酸合成不足是高等哺乳动物小鼠耳廓再生失败的核心机制。通过激活该基因,成功实现小鼠耳廓再生,为理解哺乳动物再生能力丢失提供了新见解,并为再生医学和人类器官重建提供了重要靶标。相关成果于6月27日发表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分子伴侣基因BnaC01.CCT8调控油菜产量的分子机制,并发掘出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为油菜高产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助于提升我国油菜产量与种植效率。免责声明: 本文内...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洪俊超副研究员团队首次在太阳日冕亮点中发现振荡磁重联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小尺度结构中能量释放的新机制。研究显示,该过程表现为电流片方向周期性交替变化,并伴随磁能向热能、动能的转化,呈现出典型的衰减振荡特征。这一成果为理解日冕加热提供了关键物理支撑,相关论文已发表于...
6月26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尽管科学家创业存在认知短板,成功率不高,但在硬科技时代,科学家创业仍是主流趋势。他指出,创投机构需具备帮助科学家补足商业思维和管理经验的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中科创星自2015年起设立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至今已服务580位创业者,并持续推动硬...
惠特科学近日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标志着其在实验室建设领域的专业实力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作为实验室整体建设服务商,该公司业务涵盖工程咨询、设计装修、家具制作安装,以及通风气路、洁净系统、环保系统等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惠特科学通过技术整合与创新,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一站式实验室服...
2025年6月24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介绍一种基于酶工作原理的新算法设计的高效人工合成酶。这种新型酶具备催化天然蛋白质无法完成的化学反应能力,且效率达到AI设计酶的100倍。该成果标志着'按需定制'高效酶技术迈向新阶段,为生物制造和药物开发提供新的可能性...
6月23日,科技部宣布支持多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已深度参与ITER、SKA等项目,并发起DDE、ONCE、π-HuB、IMCP等计划。12日,在成都举办的"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期间,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举行,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表示将推动相关领域国际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林爽,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企业总部管理、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全资持股。本文转载自天眼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