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科技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搜索

科学家揭示无法从音乐中获得愉悦感的原因

2025年11月20日,科学家在《认知科学趋势》期刊发表研究,揭示部分人无法从音乐中获得愉悦感的成因。这类患者听觉正常,也能从其他活动如金钱奖励中感受快乐,但大脑听觉区与犒赏系统间存在连接障碍。通过问卷评估与fMRI脑部扫描,研究人员发现,该群体在聆听音乐时犒赏系统活动明显减弱。目前认为遗传因素...

第二届中欧科学家论坛在德举行

第二届中欧科学家论坛于1日至2日在德国海德堡举办。数百名来自中国与欧洲的科学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参会,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气候变化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合作展开深入探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参赞周志强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科技交流是连接中欧的重要桥梁,双方在多个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论坛旨...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测暗激子演变

2025年10月10日,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首次直接观测到暗激子的演变过程。暗激子因不发光、难与光耦合,长期难以被捕捉,但在量子信息等领域具重要应用价值。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方法实现了对其动态演化的直接观测,揭示了其形成与转变机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为未...

我国科学家大幅提升锂电池性能

人民财讯8月13日电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突破传统锂离子电池技术瓶颈,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这一成果使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较现有水平提高了2-3倍,将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我国科学家实现2024个原子无缺陷阵列 量子计算关键技术获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60毫秒内构建了包含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刷新了中性原子体系相关纪录,为大规模量子计算奠定关键技术基础。该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并被《物理》(APS Physics)作为亮点报道。研究通过人工智能驱动高速光...

科学家首次从灰鼠狐猴体内提取成体干细胞

2025年7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人员首次从灰鼠狐猴体内分离出成体干细胞,有助于研究肌肉萎缩症等疾病的新疗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我国科学家实现小鼠全身高清全景成像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0日,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全球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网络的高清三维图谱绘制。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刘北明教授联合多个科研团队完成,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此项技术突破为解析周围神经调控网络及疾病机理提供了全...

科学家提取出1800万年前古蛋白

2025年7月9日,《自然》杂志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科学家成功从犀牛属及其他动物化石近亲中提取出至少1800万年前的古蛋白。这些发现表明蛋白质保存时间远超此前认知,或将为物种演化研究提供新线索。研究由多国科研团队完成,相关化石样本来自美洲和亚洲地区。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

我国科学家领衔发布多国合作脑图谱研究重磅成果

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联合法国、瑞典、英国等多国科研力量,首次在单细胞分辨率下实现从啮齿类到灵长类的脑图谱绘制跨越。十项关键成果于今日发表于《细胞》系列期刊。此次发布的成果涵盖爬行类、鸟类、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及人类等关键物种...

星际彗星3I/Atlas意外造访太阳系,科学家追踪数亿年太空之旅

美国宇航局(NASA)近日宣布,一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彗星正高速飞向太阳系内部,这是人类记录到的第三颗来自其他恒星系统的天体。该彗星由智利Atlas望远镜捕捉,目前距太阳约6.7亿公里,预计10月底抵达近日点,届时将穿越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但距离地球保持2.4亿公里的安全距离。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P...

干细胞技术突破:科学家成功培育出带血管网络的微型肺器官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科研团队在《细胞》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利用干细胞培育出具备完整功能性血管网络的微型肺器官。该模型高度模拟人体肺部发育过程,为研究早期发育机制、罕见肺病及药物测试提供了革命性工具。研究团队创新采用肺组织与血管同步培育策略,使类器官具备更丰富的细胞类型和...

我国科学家揭示太阳系混沌行为关键证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在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火星-地球超长偏心率周期变化,为深时太阳系混沌行为提供了关键证据。研究表明,距今约1.8亿年的Jenkyns事件与该周期吻合,全球变暖或放大了碳循环波动。研究还揭示,三工河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了160万年的周期,反映大气...

科学家首次完整记录海底缓慢滑移地震动态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团队首次全程观测到海底断层的缓慢滑移地震现象,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海沟附近的主断层带上,研究人员通过钻孔传感器捕捉到断层线缓慢释放构造压力的过程,揭示了这类地震如何像"构造缓冲器"一样减轻能量积累。团队发现,2015年和2020年的两次缓...

科学家重新评估火星改造可行性,探讨人类移民可能

最新发表在《自然天文学》的研究重新审视了火星改造的科学可能性。由先锋研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共同撰写的论文指出,过去30年火星科学、地球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为评估火星宜居性提供了新依据。研究合著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行星科学家Nina Lanza表示,自1991年以来,火星改造研究长期停...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新型超快电子源,助力原子级超快成像

我国科研团队提出基于碳纳米管的"延迟发射"机制,利用7飞秒激光脉冲实现0.3电子伏特能量展宽与13飞秒电子脉冲。这一成果突破了传统电子源在能量扩散与脉冲宽度间的折中限制,为实现飞秒时间分辨与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提供了新路径。研究发现,碳纳米管尖端在激光照射后引发电子集体振荡,并通...

我国科学家绘制全球首个1微米分辨率小鼠全脑三维图谱

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功绘制出全球首个1微米分辨率的小鼠全脑三维脑区及立体定位图谱(STAM),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该图谱基于自主研发的成像技术,将小鼠大脑转化为"水晶脑",获取超过3万张亚微米级切片图像,并首次标注916个脑区,其中2...

我国科学家绘制出高精度小鼠脑图谱

2025年7月2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我国科研团队在脑图谱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该团队成功绘制出小鼠全脑的三维分区及立体定位图谱,分辨率高达1微米的各向同性水平,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精准的可视化工具。这项技术突破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推动神经科学的发展。免责声明: ...

快讯科学家首次在量子尺度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

6月24日,科技媒体phys报道称,科学家通过实验首次在量子尺度上验证了物理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发现为构建用于计算、通信和传感的复杂量子态提供了新路径。实验表明,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单个光子也具有明确的轨道角动量(OAM),且其变化必须遵循守恒规则。当一个OAM为零的光子...

瑞士科学家开发首个自发光生物传感器

近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科学家基于量子效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无需外部光源的自发光生物传感器。该技术有望推动光学生物传感在医疗诊断与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杂志。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科学家利用啤酒酵母打造"微型发光工厂" 加速绿色药物研发

国际科研团队通过改造啤酒酵母,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效生产大环多肽药物的创新技术。这项由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及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研究人员将普通酿酒酵母改造成能自主合成大环肽的"微型工厂",每个细胞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