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直播间以“工厂货”“渠道货”为名,低价销售假冒大牌商品,引发关注。主播常在深夜直播,通过遮挡品牌、引导私域交易等方式规避监管,消费者收货后发现货不对板却维权困难。江苏常州检察机关披露,一主播与供应链公司合作,一年内售出9800余件假冒商品,销售额达560余万元,11名嫌疑人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获刑并处罚金。专家指出,此类行为涉嫌消费欺诈,平台无论是否直接参与交易,均应承担内容监管责任。消费者应警惕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理性购物,避免陷入假货陷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