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突破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核心技术瓶颈,使电池续航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针对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界面接触难题,三大创新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发的碘离子界面调控技术,可自动填充电极与电解质间的微小缝隙,实现材料的紧密贴合。金属研究所开发的柔性电解质骨架技术,使电池在弯折两万次后仍保持完好,储能容量提升86%。清华大学采用的氟化加固技术,通过构建氟化物保护层,有效防止电解质被高压击穿,通过了针刺与高温安全测试。
这些突破性技术将推动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应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